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中国房价下跌之后

发表于2010-06-22
从以往经验来看,以差别化信贷为核心的政策组合曾在2008年产生过巨大威力,被证明是短期内调控楼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。而本轮宏观调控中,诸如二套房首付提高到五成、第三套房暂停贷款、认房又认贷等政策,显然比上轮调控更为严厉。
  这些从抑制需求入手的调控措施,在最近两个月已经严重影响到楼市成交量。但是,部分城市在成交量创下新低的同时,房价却维持在高位。笔者认为,这种量价背离的状况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,但是,与股市相似,房地产市场在一个点位的盘整不可能长久。房价最终还是会选择与成交量相匹配,因此会向下突破。
  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,每轮降价都难以避免地引发各方利益群体的“暗战”。仔细分析自2005年起的历次宏观调控后不难发现,中国地产调控陷入到“恶性循环”:调控——成交量下跌——房价暂时被抑制或小幅下滑——房价报复性反弹——再调控……越调越涨,越涨越调。这一次,房价下跌的时间能持续多久,楼市是否能走出上述怪圈?
  我们先分析一下本轮房价暴涨的主要根源。2007年9月,政府未能预见彼时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产生的巨大冲击波,在信贷政策上对房地产行业“用药过猛”,导致2008年底不得不用更猛的“解药”来医治业已冻得哆嗦的房地产“病人”。实际上,如果2007年政府能采取相对温和的手段调控楼市,后来也不必出台一套、二套住房都可享受优惠利率的政策(二套房甚至可享受7折利率优惠)。
  在金融风暴中,像中国这样实施如此宽松房贷政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有,因为该政策必然会推动大量投机成本入市炒房。难道管理层没有预料到在给企业大量放贷的同时,在个贷上推行如此诱人的利率,会导致房价大幅飙升吗?对此,笔者认为,10余年来,房地产行业在管理层那里不过是个随时可挪动的“棋子”而已。在整个国家以追求GDP为终极目标的前提下,民生问题始终排在次位。
  不少业内人士将上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“180度大转弯”全部归结为金融危机。实际上,即使没有金融危机,也很难判断上轮调控会延续多长时间。10余年来,中国经济一直高度依赖房地产行业。尽管不久前国务院颁布的“非公经济36条”试图拓宽民间投资领域,以期分流聚集在房地产业的资金,但五年前国家即出台了类似政策,最后几成一纸空文。如今,“非公经济36条”落地仍困难重重,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。
  调整经济结构,政府已经喊了很多年,但直到现在,房地产行业仍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。可以预见的是,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绝非近两年就能完成。在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背景下,谁会为房地产业减速所引发的投资和消费双重缺口埋单?如果房地产市场长时间“过冬”,必然会导致其上下游的几十个产业“挨冻”,从而影响GDP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,届时调控走向不容乐观。
  此外,正如金融业资深人士缪建民所言: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,地方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主体,对于价格的灵敏性不像企业,这也是中国在宏观调控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:实际上不是要调控企业,而是要调控地方政府。
  地方政府在本轮房价上涨过程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。由于上轮宏观调控资金链紧绷的教训,多数房企在拿地上已趋于谨慎,尤其是民营开发商,很少再像2007年那样去争夺地王。但地方政府则在银行提供天量贷款的前提下开始“大跃进”。潘石屹曾表示,2009年地王频出,地方政府所花费的拆迁费用很高,因为政府寄望于这些土地能卖出好价钱。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,土地流拍现象开始增加,地方政府的负债率也在攀升。
  而在房价下降时,地方政府往往会放慢供应节奏,尤其是地段相对较好的土地供应。此举会对未来一两年的楼盘供应量产生不小的冲击,如果加上开发商普遍推迟开盘等因素,本就紧张的市场供应将更为堪忧。
  如同娜拉出走后还可能回到家中,中国房价下跌后,也将面临同样问题。迄今为止,不少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都是“剑走偏锋”,无助于解决这个行业的深层次矛盾。而这个行业的深层次“痼疾”一日不除,房价很可能还未调整到位,政策“紧箍咒”就会再度放松。
上一页|1|
/1页